用车点火线老化也影响油耗 汇总想不到的保养
中青报·中青网记者 李瑞璇
在河南省许昌市建安区许由街道幸福社区教室里,一群孩子正在志愿服务老师田亚平的引导下闭眼冥想,随后在老师有关梦想的提问下孩子们踊跃发言,舞蹈家、画家、击剑师……孩子们踊跃发言,脸上洋溢着纯真的笑容。
田亚平不仅是社区的志愿者老师,也是许昌心悦心理咨询中心负责人,她介绍,课前的呼吸放松练习能够提升孩子情绪调节的能力,而今天的主题是传递孩子关于各种职业的知识,并引导孩子具象化自己的梦想和目标。
7月28日,记者参加“活力中国调研行”主题采访活动时了解到,田亚平与幸福社区的故事来源于社区党支部书记孙亚鹏在社区“网格群”中收到的反馈。孙亚鹏介绍,幸福社区以单元楼为最小治理单位,划细划小基层治理“微网实格”,构建“1张社区总网格、7个小区一般网格、144个单元楼微网格”三级网格体系,覆盖居民3699户。同时,幸福社区试点先行将“许邻e家”小程序嵌入社区公众号,全面完善居民信息及商户信息,方便网格员及社区干部调用,在线发现解决群众难题。
“微网实格”运行以来,幸福社区共汇总受理居民各类诉求374件,办结366件,办结率达97.8%。随着反馈的声音越来越多,孙亚鹏发现,许多在外务工的家长由于常年不能回家,和孩子之间的沟通出现问题,孩子也有拒绝与家长沟通的情况。发现问题就要解决问题。孙亚鹏立马联系当地的一些心理机构和教师,为家长、孩子同时开设心理课程以及心理咨询。
“社区中有许多家庭属于低收入群体,不具备资金走入我们的心理咨询室,他们的孩子可能遇到情绪上的障碍,我们心理咨询师可以走出来帮助他们。”田亚平说,这也是她成为一名社区志愿者的初衷。成为社区志愿者2年来,田亚平共教授了100余名孩子,解决了不少孩子与家长的沟通问题以及心理问题。
一位患有多动症的孩子给田亚平留下了深刻印象。起初孩子的多动症并不为家长、老师理解,只觉得他是“扰乱课堂纪律”,在上课时经常会发出声音或来回走动。后来家长将孩子送到社区心理咨询处治疗,考虑到孩子年龄较小,田亚平通过沙盘游戏疗法治疗,在干预的过程中了解他的病症成因,为他营造接纳、包容的环境,“连接他的潜意识一点一点的去呈现、修通他内在的心理冲突。”
经过一周一次的心理咨询,田亚平发现,孩子上课的专注力在不断提升,学习效率也有提高,得到了老师更多的认可和喜欢。
幸福社区并不是个例,记者发现,在河南,许多社区都设置了孩子与家长的心理咨询公益课堂,请专业的老师针对家长与孩子的矛盾授课。
7月29日上午,河南省许昌市禹州市颍川街道商贸社区的理论宣讲室内,20余名儿童正聚精会神地聆听心理咨询师讲解“如何合理使用手机、远离游戏沉迷”。
“新时代文明实践能否真正惠及群众,关键在于活动内容是否符合百姓实际需要。”颍川街道宣传干事潘高锋介绍,街道通过线上线下征集居民需求,梳理形成“需求菜单”,再协调部门、社会组织、大学生志愿者等多方力量设计“服务菜单”,建立起包含6类73个项目的文明实践项目库,通过“群众点单、街道接单”的模式,让服务精准送到居民心坎上。
潘高锋告诉中青报·中青网记者,今年暑期,针对家长“看护难”、孩子“成长需”的问题,禹州市委宣传部、文明办联合团委、文联、教育局等单位,整合资源开设了作业辅导、心理咨询、绘画、书法等多样化暑期课堂。其中,心理辅导服务成为重点——通过招募80余名心理咨询师志愿者,在颍川街道商贸社区、朱坡社区、锦绣社区等26个社区持续开展心理知识讲座,内容涵盖情绪管理、亲子沟通、网络成瘾预防等多个方面。
据了解,截至目前,禹州市已开展心理咨询知识讲座115场次,3500余名学生和家长从中受益。“老师讲的‘手机使用小技巧’特别实用,孩子现在会主动规划使用时间了。”商贸社区居民张慧丽的话道出了许多家长的心声。
从社区讲堂里的互动问答,到志愿者与孩子的耐心交流,禹州市用精准化、多样化的暑期服务,不仅为孩子们撑起了一片健康成长的天空,更让新时代文明实践在基层落地生根,切实提升了群众的获得感与幸福感。